上海要顛覆“火災禁用電梯”理念
□“電梯不能作為逃生工具”理念沿用已久
□國際上不乏高層建筑電梯疏散成功案例
□上海率先對電梯疏散課題進行立項研究
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擁有高層建筑最多的國家,僅在上海,18層以上的大樓已經有4000多幢,預計2010年前還將新建1000多幢。目前樓梯一直作為人們逃生時的首選,但隨著建筑物高度的不斷提升,樓梯疏散面臨的問題也將越來越多。
“火災時禁止使用電梯”的警示標志目前存在于世界上幾乎每一部電梯的旁邊,這一國際消防逃生理念將來可能遭到顛覆。上周五,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與上海科委正式簽訂協議,《高層賓館火災情況下電梯應急疏散可行性研究》的課題已經過專家評審等程序正式立項,進入科研階段。這也意味著高層建筑發生火災后,在一定條件下,電梯將可能作為一種有效的逃生手段。
電梯遇火一律迫降太教條
由于電梯在火災情況下不能可靠保證正常供電,極易將樓宇中的煙氣吸入電梯井道并擴散至各個未起火的層面,以及其他現有技術上的疏漏,這些都可能影響電梯在火災時的安全使用,因此“電梯不能作為疏散逃生工具”的規定已經在國際上沿用至今。
今年某日,上海一幢20多層的高樓突發火災,在消防隊未到之前,一部分居民通過電梯逃到樓下,消防隊到場后,按照規定立即停用了電梯。但是居民發現整個事故從頭到尾煙氣都沒有進入電梯,因而,“不準用電梯”的規定招來不少居民的怨言。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所長胡傳平,作為“高層賓館火災情況下電梯應急疏散可行性研究”課題項目的組長,在接受早報記者的專訪中表示:“只要電梯被合理正確地利用,國際上有不少利用電梯成功疏散的案例,原來的理念顯得太教條,過于機械。”
據有關專家統計,若以一部電梯計算,當每層有120人時,則15層的人員疏散到地面需要19分鐘,30層則需要39分鐘。而一般火災從起火到猛烈燃燒只要20至30分鐘,若只能用樓梯逃生,大部分人員會因來不及疏散而被困在樓上。
此外,樓梯疏散特別不適合于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目前,可使用的其他垂直疏散方式還有云梯、避難袋、避難扶梯、緩降機等等,但它們都只能滿足少數人的逃生需要,無法應用于大規模的人員疏散,特別是高層建筑內人員的逃生。
得出最理想疏散模式
今年2月,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和上海弘益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單位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一拍即合”。“在挑戰老理念的過程中,盡管還有相當多復雜的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但是我們認為一些前置條件、技術等已經構成,這使我們產生了一種沖動去研究。”胡傳平說。
隨后,三家單位展開了歷時半年的電梯疏散可行性預研工作。他們收集、調查了全世界有關利用電梯疏散成功和不成功的案例。對已經發生火災的大樓,利用計算機軟件技術,模擬再現火災,模擬煙氣實驗和逃生疏散,做了很多種逃生方式的組合。
其間,研究人員還對上海所有電梯的數量、分布、運行的情況,包括消防電梯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調查。“這些統計是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是全國唯一的,也是最權威的。”胡傳平表示。
在計算疏散時間時,研究人員從全部僅用樓梯疏散、全部僅用電梯疏散和用樓梯及電梯混合疏散三個方面進行了計算,結果得出了一個最理想的疏散模式,那就是:高層的利用電梯疏散,較低層的利用樓梯疏散,以追求最短的疏散逃生時間。可以這樣描述最佳的緊急疏散情況:從樓梯中下來的最后一個人與從電梯中下來的最后一個人幾乎同時到達出口處。
高層業主、專家一致認可
今年9月,三家單位在滬召開了“高層建筑火災情況下使用電梯疏散可行性研究”項目論證會,并將半年來預研的成果首次呈現。該理念立刻吸引了全國消防、建筑、防災以及電梯研究等各領域專家的眼球。
“原本是討論有沒有必要去做這項工作,但是與會者出乎意料地達成共識,沒有一人反對,大家一致贊同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并提出很多開展過程中的建設性意見。”胡傳平興奮地說。
據了解,上海高層建筑業主代表們在會上也表示了強烈的期待。其中,金茂大廈有關人員就表示,大廈自己也做過逃生演練和研究,結果發現高層住戶從樓梯疏散會跑得非常累,如果在能夠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正確使用電梯逃生,將大大增加大廈的疏散能力。
◇閱讀提示
為何電梯遇火一律迫降
電梯在火災情況下不能可靠保證正常供電,極易將樓宇中的煙氣吸入電梯井道并擴散至各個未起火的層面,以及其他一些現有技術上存在的疏漏,這些都可能影響電梯在火災發生時的安全使用。
為何進行“電梯應急疏散可行性研究”
據統計,若以一部電梯計算,當每層有120人時,則15層的人員疏散到地面需19分鐘,30層則需39分鐘。而一般火災從起火到猛烈燃燒只要20至30分鐘。若只能用樓梯逃生,大部分人員會被困樓上。此外,樓梯疏散不適于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
國外案例
“9·11”:91樓電梯逃生僅用72秒
在“9·11”恐怖襲擊中,當天8時46分,在北樓遭到襲擊后,位于南樓91層的約翰和30名同事就開始撤離,他們先乘普通電梯到達78層的共享空間,再換乘快速電梯撤到首層的大廳,一共僅耗時72秒。當南樓于9時03分遭到撞擊時,他們已經撤離到兩個街區以外的地鐵站。
同在南樓91層的彼得在北樓發生撞擊后的幾分鐘內,乘電梯到達78層的共享空間,并乘快速電梯從78層到達首層,由于第二架飛機撞擊南樓墜落的殘骸堵住了出口,他步行了100多米到達世貿中心下面的地鐵站,于9時10分乘地鐵離開世貿中心,整個疏散過程耗時24分鐘。
據了解,當時,南樓內的10部快速電梯有4至5部投入運行,由于一些公司9時或9時30分才上班,大大縮短了等待電梯的時間。世貿中心南樓的很多人都是通過電梯成功疏散的。
廣島公寓火災:半數通過電梯疏散
1996年10月28日,日本廣島一棟20層的高層公寓發生火災。后來通過調查發現,這次火災中有一半以上的疏散人員都是利用電梯逃離火災現場的。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疏散案例。
圣保羅焦馬大樓火災:71%電梯逃生
1974年2月5日上午9時許,25層高的巴西圣保羅市焦馬大樓第12層的窗式空調機失火,當時樓內共有756人,火災造成179人死亡、300人受傷。由于直升機無法靠近屋頂營救遇險人員,在這起火災中有90人死于屋頂,另有40人跳樓死亡。而在火災初期,4部電梯共成功地疏散了300人,占422名生還者的71%。
“電梯疏散”實際應用尚需時日
現有電梯大多是“不防火”設計 實踐前需“全身手術”
“一定條件下,電梯也可作為一種有效的逃生手段。我們說出了這個觀點,但并不等于可以公開說,現在可以用電梯進行高層人員疏散了,或者說可以提出修改規范了。”胡傳平坦言,新理念真正被應用還有很多課題需要研究解決。
胡傳平解釋說,現在的信息化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為“電梯疏散論”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比如,現在已經有可變的疏散指示標志,一個電子顯示屏,隨著不同的情況可以調整變化不同的疏散指示方向。廣播系統也可以編程變化,電梯的電腦控制程序也能控制電梯停哪層不停哪層。再加上新的電梯設計都基本具備了防水、防火等功能,如果再配上完整的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原來規范禁止火場使用電梯的一些難題就能得到解決,電梯疏散也就成為了可能。
但胡傳平也表示,原來的電梯設計、建筑設計都是按照不讓使用電梯疏散來做的,所以此課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最終解決問題是要通過修改規范才能解決的。而修改一個規范必須有大量能說明問題的依據、大量的實驗和實踐的驗證后才行。比如要對電梯疏散系統進行研究,要對火災情況下電梯運行可靠性進行研究,火災情況下電梯轎廂、電梯機房、緊急安全電源防災性能進行提高,對防火排煙系統、火災報警探測系統、滅火系統、疏散誘導系統、消防控制室進行改造等,來真正保障電梯在火災情況下的安全使用。
“目前我們立項的研究對象是高層賓館,這也是因為賓館作為公共場所,人員密集,一旦發生火災影響較大。此外,賓館的消防設施、電梯設備都比較完備,建筑結構和政策執行上相對規范。在有限的時間和資金里,首先研究賓館火災電梯疏散可行性是合理的。”胡傳平說。
上周五,正式與上海科委簽訂協議正式立項后,胡傳平也顯得異常興奮,“我們的新理念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盡管只是預研工作,但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參與到這個科研項目中來,讓人們盡早從這個科研項目中得益。”
胡傳平透露,接下來他們將進一步深入調研,利用計算機進行各種模擬實驗,甚至可能會利用一些舊樓閑置樓進行一些實體實驗。在模擬疏散演習中,調整軟件技術的開發。
[此信息未經證實,僅供參考]
□國際上不乏高層建筑電梯疏散成功案例
□上海率先對電梯疏散課題進行立項研究
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擁有高層建筑最多的國家,僅在上海,18層以上的大樓已經有4000多幢,預計2010年前還將新建1000多幢。目前樓梯一直作為人們逃生時的首選,但隨著建筑物高度的不斷提升,樓梯疏散面臨的問題也將越來越多。
“火災時禁止使用電梯”的警示標志目前存在于世界上幾乎每一部電梯的旁邊,這一國際消防逃生理念將來可能遭到顛覆。上周五,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與上海科委正式簽訂協議,《高層賓館火災情況下電梯應急疏散可行性研究》的課題已經過專家評審等程序正式立項,進入科研階段。這也意味著高層建筑發生火災后,在一定條件下,電梯將可能作為一種有效的逃生手段。
電梯遇火一律迫降太教條
由于電梯在火災情況下不能可靠保證正常供電,極易將樓宇中的煙氣吸入電梯井道并擴散至各個未起火的層面,以及其他現有技術上的疏漏,這些都可能影響電梯在火災時的安全使用,因此“電梯不能作為疏散逃生工具”的規定已經在國際上沿用至今。
今年某日,上海一幢20多層的高樓突發火災,在消防隊未到之前,一部分居民通過電梯逃到樓下,消防隊到場后,按照規定立即停用了電梯。但是居民發現整個事故從頭到尾煙氣都沒有進入電梯,因而,“不準用電梯”的規定招來不少居民的怨言。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所長胡傳平,作為“高層賓館火災情況下電梯應急疏散可行性研究”課題項目的組長,在接受早報記者的專訪中表示:“只要電梯被合理正確地利用,國際上有不少利用電梯成功疏散的案例,原來的理念顯得太教條,過于機械。”
據有關專家統計,若以一部電梯計算,當每層有120人時,則15層的人員疏散到地面需要19分鐘,30層則需要39分鐘。而一般火災從起火到猛烈燃燒只要20至30分鐘,若只能用樓梯逃生,大部分人員會因來不及疏散而被困在樓上。
此外,樓梯疏散特別不適合于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目前,可使用的其他垂直疏散方式還有云梯、避難袋、避難扶梯、緩降機等等,但它們都只能滿足少數人的逃生需要,無法應用于大規模的人員疏散,特別是高層建筑內人員的逃生。
得出最理想疏散模式
今年2月,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和上海弘益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單位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一拍即合”。“在挑戰老理念的過程中,盡管還有相當多復雜的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但是我們認為一些前置條件、技術等已經構成,這使我們產生了一種沖動去研究。”胡傳平說。
隨后,三家單位展開了歷時半年的電梯疏散可行性預研工作。他們收集、調查了全世界有關利用電梯疏散成功和不成功的案例。對已經發生火災的大樓,利用計算機軟件技術,模擬再現火災,模擬煙氣實驗和逃生疏散,做了很多種逃生方式的組合。
其間,研究人員還對上海所有電梯的數量、分布、運行的情況,包括消防電梯的有關情況進行了調查。“這些統計是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是全國唯一的,也是最權威的。”胡傳平表示。
在計算疏散時間時,研究人員從全部僅用樓梯疏散、全部僅用電梯疏散和用樓梯及電梯混合疏散三個方面進行了計算,結果得出了一個最理想的疏散模式,那就是:高層的利用電梯疏散,較低層的利用樓梯疏散,以追求最短的疏散逃生時間。可以這樣描述最佳的緊急疏散情況:從樓梯中下來的最后一個人與從電梯中下來的最后一個人幾乎同時到達出口處。
高層業主、專家一致認可
今年9月,三家單位在滬召開了“高層建筑火災情況下使用電梯疏散可行性研究”項目論證會,并將半年來預研的成果首次呈現。該理念立刻吸引了全國消防、建筑、防災以及電梯研究等各領域專家的眼球。
“原本是討論有沒有必要去做這項工作,但是與會者出乎意料地達成共識,沒有一人反對,大家一致贊同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并提出很多開展過程中的建設性意見。”胡傳平興奮地說。
據了解,上海高層建筑業主代表們在會上也表示了強烈的期待。其中,金茂大廈有關人員就表示,大廈自己也做過逃生演練和研究,結果發現高層住戶從樓梯疏散會跑得非常累,如果在能夠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正確使用電梯逃生,將大大增加大廈的疏散能力。
◇閱讀提示
為何電梯遇火一律迫降
電梯在火災情況下不能可靠保證正常供電,極易將樓宇中的煙氣吸入電梯井道并擴散至各個未起火的層面,以及其他一些現有技術上存在的疏漏,這些都可能影響電梯在火災發生時的安全使用。
為何進行“電梯應急疏散可行性研究”
據統計,若以一部電梯計算,當每層有120人時,則15層的人員疏散到地面需19分鐘,30層則需39分鐘。而一般火災從起火到猛烈燃燒只要20至30分鐘。若只能用樓梯逃生,大部分人員會被困樓上。此外,樓梯疏散不適于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
國外案例
“9·11”:91樓電梯逃生僅用72秒
在“9·11”恐怖襲擊中,當天8時46分,在北樓遭到襲擊后,位于南樓91層的約翰和30名同事就開始撤離,他們先乘普通電梯到達78層的共享空間,再換乘快速電梯撤到首層的大廳,一共僅耗時72秒。當南樓于9時03分遭到撞擊時,他們已經撤離到兩個街區以外的地鐵站。
同在南樓91層的彼得在北樓發生撞擊后的幾分鐘內,乘電梯到達78層的共享空間,并乘快速電梯從78層到達首層,由于第二架飛機撞擊南樓墜落的殘骸堵住了出口,他步行了100多米到達世貿中心下面的地鐵站,于9時10分乘地鐵離開世貿中心,整個疏散過程耗時24分鐘。
據了解,當時,南樓內的10部快速電梯有4至5部投入運行,由于一些公司9時或9時30分才上班,大大縮短了等待電梯的時間。世貿中心南樓的很多人都是通過電梯成功疏散的。
廣島公寓火災:半數通過電梯疏散
1996年10月28日,日本廣島一棟20層的高層公寓發生火災。后來通過調查發現,這次火災中有一半以上的疏散人員都是利用電梯逃離火災現場的。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疏散案例。
圣保羅焦馬大樓火災:71%電梯逃生
1974年2月5日上午9時許,25層高的巴西圣保羅市焦馬大樓第12層的窗式空調機失火,當時樓內共有756人,火災造成179人死亡、300人受傷。由于直升機無法靠近屋頂營救遇險人員,在這起火災中有90人死于屋頂,另有40人跳樓死亡。而在火災初期,4部電梯共成功地疏散了300人,占422名生還者的71%。
“電梯疏散”實際應用尚需時日
現有電梯大多是“不防火”設計 實踐前需“全身手術”
“一定條件下,電梯也可作為一種有效的逃生手段。我們說出了這個觀點,但并不等于可以公開說,現在可以用電梯進行高層人員疏散了,或者說可以提出修改規范了。”胡傳平坦言,新理念真正被應用還有很多課題需要研究解決。
胡傳平解釋說,現在的信息化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為“電梯疏散論”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比如,現在已經有可變的疏散指示標志,一個電子顯示屏,隨著不同的情況可以調整變化不同的疏散指示方向。廣播系統也可以編程變化,電梯的電腦控制程序也能控制電梯停哪層不停哪層。再加上新的電梯設計都基本具備了防水、防火等功能,如果再配上完整的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原來規范禁止火場使用電梯的一些難題就能得到解決,電梯疏散也就成為了可能。
但胡傳平也表示,原來的電梯設計、建筑設計都是按照不讓使用電梯疏散來做的,所以此課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最終解決問題是要通過修改規范才能解決的。而修改一個規范必須有大量能說明問題的依據、大量的實驗和實踐的驗證后才行。比如要對電梯疏散系統進行研究,要對火災情況下電梯運行可靠性進行研究,火災情況下電梯轎廂、電梯機房、緊急安全電源防災性能進行提高,對防火排煙系統、火災報警探測系統、滅火系統、疏散誘導系統、消防控制室進行改造等,來真正保障電梯在火災情況下的安全使用。
“目前我們立項的研究對象是高層賓館,這也是因為賓館作為公共場所,人員密集,一旦發生火災影響較大。此外,賓館的消防設施、電梯設備都比較完備,建筑結構和政策執行上相對規范。在有限的時間和資金里,首先研究賓館火災電梯疏散可行性是合理的。”胡傳平說。
上周五,正式與上海科委簽訂協議正式立項后,胡傳平也顯得異常興奮,“我們的新理念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盡管只是預研工作,但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參與到這個科研項目中來,讓人們盡早從這個科研項目中得益。”
胡傳平透露,接下來他們將進一步深入調研,利用計算機進行各種模擬實驗,甚至可能會利用一些舊樓閑置樓進行一些實體實驗。在模擬疏散演習中,調整軟件技術的開發。
[此信息未經證實,僅供參考]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