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投資現狀:外企積極內企沉寂
爾必達要來了、臺灣企業將大批進入、海力士也計劃增資,中國半導體投資又掀浪潮。而熱鬧的只是上門投資的外來半導體巨頭。除了幾家代工廠加速建廠外,中國本土半導體企業仍舊沉寂。
被投資拉動的上漲業績,掩蓋了國內半導體產業孱弱的本質。
賽迪顧問發布的2008年上半年半導體產業研究報告稱,上半年中國芯片銷售總額約607.22億元,同比增長33.2%。與去年上半年48%的增幅相比,回落近15%。上半年芯片制造業銷售額同比增長34.3%,封測的銷售額327.84億元,占據整個行業營收的50%以上。這個業績高速增長,主要是依賴跨國企業。就封測來說,蘇州奇夢達上半年的貢獻高達20億元。而芯片制造方面,海力士意法營收高達30億元,中芯國際僅增長2.7%,國內一些企業則出現負增長。而增幅回落比例最大的是芯片設計行業,由50.8%下滑至22.8%。
國內半導體產業集中度低,行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高端產品都需大量進口。此外,國內半導體行業結構里,產業鏈中上游的設計、制造業所占比重少,而下游的封裝業占比很高。在國內半導體產業鏈中,設計、制造、封裝的產值比例為1∶4∶5。而成熟半導體產業鏈這一比例為3∶4∶3,我國芯片制造業和設計業的發展相對滯后。
中國半導體產業不掌握芯片設計以及制造的核心工藝,這就使中國半導體產業與歐美相比落后差距明顯。而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中國半導體核心設備、材料以及核心工藝的基礎研究沒有大作為。
作為一個技術門檻較高的產業,半導體核心設備、材料以及核心工藝的基礎研究很重要,投入也非常高。基礎工藝研究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大多中國半導體企業沒有資金實力投入這區域的研發。而由國家科研和高校做的行業半導體研究并不實用。
而目前,各方面成本上漲對國內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半導體業影響很大。激烈的全球競爭讓半導體廠商遇到挑戰,中國半導體廠商突圍在即。
海思半導體、中興半導體、海爾半導體等半導體設計公司的運營成功,讓半導體企業看到發展的路徑。
這些半導體公司發展的模式是,剛發展時由財力雄厚的母公司庇護,進行技術研發以及商業試水,等到這一塊業務有較大實力時,再從母公司獨立出來發展。
海思半導體就是依照這樣路徑發展,它的母體就是華為。其前身就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2004年獨立成立公司。華為向半導體投入了高額研發資金,而海思半導體也擠上了國內半導體設計公司前三甲。
中國半導體行內的突圍,似乎從行業融合、上游與下游結合上看到希望。依靠母體大的電子公司發展半導體產業。國外很多半導體企業走的都是這條路,包括松下、日立、三星、西門子等公司的半導體部門最后都脫離出母公司成為半導體行內的巨頭。
而目前要做的,就是培育這些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在研發上做大的投入。這可能對于掙慣快錢的中國半導體企業來說不是件易事。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半導體企業一年的自身研發投入總和不足英特爾投入的十分之一。
被投資拉動的上漲業績,掩蓋了國內半導體產業孱弱的本質。
賽迪顧問發布的2008年上半年半導體產業研究報告稱,上半年中國芯片銷售總額約607.22億元,同比增長33.2%。與去年上半年48%的增幅相比,回落近15%。上半年芯片制造業銷售額同比增長34.3%,封測的銷售額327.84億元,占據整個行業營收的50%以上。這個業績高速增長,主要是依賴跨國企業。就封測來說,蘇州奇夢達上半年的貢獻高達20億元。而芯片制造方面,海力士意法營收高達30億元,中芯國際僅增長2.7%,國內一些企業則出現負增長。而增幅回落比例最大的是芯片設計行業,由50.8%下滑至22.8%。
國內半導體產業集中度低,行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高端產品都需大量進口。此外,國內半導體行業結構里,產業鏈中上游的設計、制造業所占比重少,而下游的封裝業占比很高。在國內半導體產業鏈中,設計、制造、封裝的產值比例為1∶4∶5。而成熟半導體產業鏈這一比例為3∶4∶3,我國芯片制造業和設計業的發展相對滯后。
中國半導體產業不掌握芯片設計以及制造的核心工藝,這就使中國半導體產業與歐美相比落后差距明顯。而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中國半導體核心設備、材料以及核心工藝的基礎研究沒有大作為。
作為一個技術門檻較高的產業,半導體核心設備、材料以及核心工藝的基礎研究很重要,投入也非常高。基礎工藝研究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大多中國半導體企業沒有資金實力投入這區域的研發。而由國家科研和高校做的行業半導體研究并不實用。
而目前,各方面成本上漲對國內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半導體業影響很大。激烈的全球競爭讓半導體廠商遇到挑戰,中國半導體廠商突圍在即。
海思半導體、中興半導體、海爾半導體等半導體設計公司的運營成功,讓半導體企業看到發展的路徑。
這些半導體公司發展的模式是,剛發展時由財力雄厚的母公司庇護,進行技術研發以及商業試水,等到這一塊業務有較大實力時,再從母公司獨立出來發展。
海思半導體就是依照這樣路徑發展,它的母體就是華為。其前身就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2004年獨立成立公司。華為向半導體投入了高額研發資金,而海思半導體也擠上了國內半導體設計公司前三甲。
中國半導體行內的突圍,似乎從行業融合、上游與下游結合上看到希望。依靠母體大的電子公司發展半導體產業。國外很多半導體企業走的都是這條路,包括松下、日立、三星、西門子等公司的半導體部門最后都脫離出母公司成為半導體行內的巨頭。
而目前要做的,就是培育這些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在研發上做大的投入。這可能對于掙慣快錢的中國半導體企業來說不是件易事。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半導體企業一年的自身研發投入總和不足英特爾投入的十分之一。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