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機械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
自5月12日下午14點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以來,全部人的目光都在盯著四川,所有的心都記掛著四川。在這場巨大的天災面前,不管是人民子弟兵還是當地的災民,都表現出了無比的堅強和韌性,連續作戰,三天總共才休息了五六個小時,為的就是多救一個人。全國全世界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把愛心拋向災區人民。感動我們已經看了很多了,感動過后,我們也有思考。
地震發生之后的這么久,由于公路被損毀,救災人員和物質無法進入災區,大型救災機械也無法進入災區,空投進去的人民子弟兵更多的是靠自己的雙手及簡單的工具進行救災,這使得救災的進度非常有限。地震后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就這樣悄悄地流失了,而很多人和機械只能無奈的等在外面。現在不缺乏大型的救災機械,事實證明,也可以很快就調集到一起,但是在它發揮作用之前還有一個障礙,那就是順利地開到它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不是很了解現在公路、鐵路打通用的是什么方法,但是感覺速度還是有點慢,如何加快這方面的進度,在這種時候,如何是機械發揮作用,或者說以后要研發制造出什么機械,最大限度縮短開通道路的時間,是擺在我們自動化人面前的一個難題。
地震發生之后的這么久,由于公路被損毀,救災人員和物質無法進入災區,大型救災機械也無法進入災區,空投進去的人民子弟兵更多的是靠自己的雙手及簡單的工具進行救災,這使得救災的進度非常有限。地震后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就這樣悄悄地流失了,而很多人和機械只能無奈的等在外面。現在不缺乏大型的救災機械,事實證明,也可以很快就調集到一起,但是在它發揮作用之前還有一個障礙,那就是順利地開到它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不是很了解現在公路、鐵路打通用的是什么方法,但是感覺速度還是有點慢,如何加快這方面的進度,在這種時候,如何是機械發揮作用,或者說以后要研發制造出什么機械,最大限度縮短開通道路的時間,是擺在我們自動化人面前的一個難題。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鋼鐵行業面臨節能減排的三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