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機器人搶灘本土市場 中國“制造”向“智造”轉型
近年來,隨著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國相繼掀起了機器人研發熱潮。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表示,以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是衡量一個國家產業核心競爭力重要的標志,我國機器人技術、產業起步較晚,必須加快推進。
按照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分類,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介紹說,原來工業機器人主要用于替代重體力勞動和復雜勞動,應用最廣泛的是汽車制造業,如今則擴展到食品制造、包裝等更廣泛的領域。服務機器人雖未大規模應用,但已處于產業化前夜。
機器人將對勞動力產生替代作用,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似乎并不需要發展機器人。而在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看來,對于中國而言,發展機器人尤為重要。羅百輝分析說,勞動力成本上升、高能耗等因素使得我國單純依靠資源投入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由“中國制造”向“智造”轉型,而工業機器人技術將是轉型的主要手段和途徑。
機器人在國內的快速擴張。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統計,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36860臺,同比增長41%,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我國市場規模盡管已是全球最大,但仍有巨大發展空間。2012年,我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25,遠低于韓國的347、日本的339,不足國際平均水平58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國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仍很滯后,在汽車制造等高端行業領域,外資機器人的市場份額達96%,幾乎成壟斷地位。
隨著市場容量不斷增長,近年來國產機器人發展速度很快。截至今年9月,國內機器人企業約420家,各省市在建機器人工廠超過30個。資本市場上,具備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達40多家。盡管數量猛增,守著廣闊市場的國產機器人廠商仍然無法“近水樓臺先得月”。
羅百輝表示,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以三軸、四軸的坐標機器人和平面多關節機器人為主,六軸的多關節型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的比重不足6%。而外資品牌銷售的工業機器人中多關節型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銷量比重的62%,自主品牌產品還遠不能滿足各領域的發展需求。
技術的落后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機器人產業起步時間晚,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薄弱的創新能力。從機器人制造的專利數量中可窺一斑。2013年,我國的機器人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達4350件,但在核心技術上專利缺失嚴重。以在機器人制造中常用的RV減速器為例,中國申請人提交的專利申請僅有26件,發明專利只有2件;國外申請人在華申請專利47件,26件是發明專利。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指出,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和核心關鍵部件受制于人,基礎配套能力發展滯后,整機面臨空殼化是主要問題。我國基礎零部件制造能力差,雖然在相關零部件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但無論從質量、產品系列方面還是批量化供給方面,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
在曲道奎看來,創新能力弱與國內機器人企業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不無關系。國內的機器人企業遍地開花,跟機器人相關的規模企業已有140多家,平均每周就會出現一個機器人概念的企業,而國外的機器人企業不過十幾家。
工信部2013年底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高端市場占有率達到45%以上,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臺以上。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這個目標能否按期實現?羅百輝表示,有可能但也有難度。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初步建立起了從機器人應用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研發體系,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工業機器人整機生產能力。這為機器人產業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下一步機器人生產企業需要練好“創新”這門內功。
羅百輝認為,國產機器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發滯后、高端產品缺乏、低端產能過剩等。機器人是技術密集型產業,要從低端沖出重圍,最重要的是業內企業戒除投機心態,將重心轉移到技術研發上。
還有一個數字值得注意,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技術成果轉化率僅在3%左右。提高機器人企業的創新能力,完善產學研轉化機制無疑必不可缺。我們需要調動發明人不斷創新的積極性,用知識產權保護發明人的勞動創造;建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平臺,改善研發與產業脫節的現狀。
世界先進機器人運營商拓野機器人董事長凌琳表示,目前不少機器人生產企業開始重視提升創新能力。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日前正式成立,聯盟將通過聯合攻關突破機器人共性核心技術,并將技術成果進行市場化轉變,研發機器人系列產品,打造創新平臺,形成技術合力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隨著重視創新的企業越來越多,我國機器人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生存能力將得以顯著提高。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