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飛機供應商基本確定 13家外企搶到“蛋糕”
歷時一年多的大飛機供應商爭奪戰日前落幕。
7月12日,我國大型客機C919的主制造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在上海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工業)、GE公司共同簽署了C919的航電核心處理、顯示、機載維護和飛行記錄系統合作意向書,此舉標志著我國大型客機供應商選擇工作基本完成。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大型客機項目研制,按照“主承制商—供應商”模式,中國商飛要求國外供應商與中國相關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合作研制大型客機所需要的產品,這既為中航工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機,也為GE、霍尼韋爾等跨國公司參與研制創造了十分開放的環境。
中國商飛公司總經理金壯龍7月12日稱,C919大型客機將在今年確定總體技術方案、制造總方案和客戶服務總方案,選定機體供應商、動力裝置供應商、系統設備供應商、材料及標準件供應商,年底通過有關部門轉入工程發展階段設計評審后,2011年進入工程發展階段,為實現2014年首飛、2016年交付打下堅實的基礎。
配套產業涉及12省市
中國商飛有關人士7月12日介紹說,目前,除正在進行合作意向書談判或方案建議書評審的內飾系統和航電系統中客艙系統、信息系統、客艙娛樂系統以及動力裝置中的發動機接口控制單元外,我國大型客機動力裝置、機載系統/設備供應商基本確定。
截至目前,我國大型客機相關配套產業基本形成了涉及上海、陜西、遼寧、黑龍江、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四川、江西、湖北、湖南等12個省市的產業布局,大型客機項目對我國航空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開始顯現。
事實上,各地方政府對于大飛機項目落戶當地,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以湖南為例,早在2007年5月,湖南省政府就與中航工業簽署了《關于共建長株潭航空城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投資35億元,共建長沙航空工業園,以承接大飛機項目,帶動航空工業在湖南的發展。該工業園項目占地1200畝,計劃分三期共15年時間建成。該工業園的一期工程已于日前破土動工,預計將于2010年年底投入使用。
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區總裁馬浩翔認為,能否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一家企業能否成為C919項目供應商的重要考量因素。因為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將保證供應商在當地的合資企業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各項工作。
據悉,我國大型客機的發動機總裝、主要航電系統、照明系統中的控制板組件的制造在上海進行;航電系統中的通信和導航系統、照明系統中的內部照明系統在四川制造;飛控系統、電源系統、起落架系統中的部分機輪剎車系統在陜西制造。
此外,大型客機的液壓系統、燃油系統、綜合監視系統、環控系統中的空氣管理系統、照明系統中的外部照明系統在江蘇制造;起落架系統及機輪、輪胎、剎車系統在湖南制造;防冰除雨系統、水廢水系統在湖北制造;防火系統在天津制造;輔助動力裝置系統在黑龍江制造。
中航工業捷足先登
7月15日,國產C919大型客機又一項重要設備——飛控系統合作意向書在西安簽署,中航工業和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承擔了該系統的研制任務。這是作為國產大型客機的主供應商的中航工業,在最近7天內確定的支持國產大型客機的第4項重要航電配套任務。而多數跨國公司則是通過與中航工業合資合作從而謀取大飛機供應商地位的,中航工業也將從這種合作中受益。
此前,7月8日,中航工業和美國羅克韋爾柯林斯公司與中國商飛簽訂C919大型客機綜合監視系統合作意向書;7月9日,中航起落架有限公司與利勃海爾合資公司成為C919起落架系統供應商;7月12日,中航工業集團、GE公司與中國商飛簽署了大客航電核心處理系統合作意向。
記者從中航工業公司了解到,作為C919大型客機的主要供應商,中航工業旗下已有多家企業入選C919項目供應商。在機體結構部分,中航工業有7家單位入圍,承擔了C919飛機大部分部件的制造。在系統設備部分,中航工業同樣有多家單位入圍供應商名單,與國際一流的跨國公司以合資、項目合作等方式,成為液壓、燃油、環控、電源、輔助動力裝置(APU)、飛控、航電、起落架等系統的供應。
中航工業總經理林左鳴7月12日稱,研制和發展大型客機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新時期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志性工程。積極參與國產大型客機研制,是中航工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記者從中國商飛公司了解到,在參與研制的國內企業中,除中航工業等國有企業外,只有三家民營企業參與了研制,分別是浙江西子聯合控股有限公司、江蘇彤明車燈有限公司、武漢航達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其中,浙江西子聯合控股有限公司承擔飛機的非氣密性艙門研制任務,江蘇彤明車燈有限公司則與美國古德里奇公司合作為大型客機提供外部照明系統,武漢航達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轉包生產的方式與美國卓達公司合作為大型客機提供水廢水系統。
據悉,隨著飛控系統供應商的敲定,大型客機的28家主要供應商選擇工作基本完成,而后將要進入總體設計方案工作期。
多家外企參與角逐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已有包括GE、霍尼韋爾、伊頓、羅克韋爾柯林斯等公司在內的13家國際航空制造企業,將與國內企業采取合資、合作等形式聯合提供動力裝置、機載系統/設備。
據悉,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7月12日與美國伊頓公司簽訂了成立合資企業合同,新合資公司將具備全面的燃油和液壓管路系統的設計和制造能力。
“截至目前,霍尼韋爾已有三大項目與中國商飛簽約。”7月20日,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媒體負責人徐迎兵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一是與中航工業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合資企業,為C919項目提供輔助動力系統,這個項目將落戶哈爾濱。二是7月9日與博云新材、長沙鑫航機輪剎車有限公司等組建合資公司,承擔C919機輪、剎車和剎車控制系統、輪胎項目。三是7月15日與中航工業簽訂了大型民用客機飛控電子系統項目。
另一家跨國巨頭GE公司在中國大飛機項目上更是頻頻出手,且斬獲頗豐。
記者了解到,GE公司去年11月即與中航工業簽署了建立航空電子合資公司的框架協議,中航工業副總經理張新國曾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合資公司的近期目標就是成為國產大飛機的電子技術及產品供應商,7月12日的簽約儀式無疑是雙方如愿以償的體現。
而在2009年12月21日,中航工業商用飛機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與CFM國際公司(由GE與法國賽峰集團各出資50%建立的大型客機發動機生產商)在北京簽訂了合作意向書,計劃合資建設飛機發動機總裝和試車的生產線,在國內共同裝配生產飛機發動機。
至此,GE一舉拿下了我國大型客機的發動機和航電系統的供應商。發動機和航電系統分別被稱為飛機的心臟和神經系統,它們是飛機最為核心的兩個系統,直接關系著飛機的先進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這兩個系統的價值量,在飛機的造價中占到了40%左右。
一位航空分析人士據此指出,GE在我國大型客機研制過程中,成為眾多供應商中的最大贏家,也是受惠最多的外資公司。“盡管GE在全球航電領域的市場份額位列美國霍尼韋爾、羅克韋爾柯林斯公司之后,排名僅為第四,但此次卻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與其具備豐富的項目運作經驗密不可分。”
這里的“經驗”就包括GE在中國推行的“反向創新”策略。“反向創新”是GE在發展中國家新近采用的市場策略,即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組建的合資公司,在拓展中國市場的同時,還將把其在中國摸索出的全新業務發展模式和技術創新推廣到全球。其核心是把新興市場的低成本商業模式,加以轉化并應用于發達國家市場。
GE中國公關傳播經理鐘路音7月21日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GE的“反向創新”最早應用于中國和印度的醫療領域。該公司在這兩個國家設計開發了全套的高利潤、低成本醫療設備,隨后將這些產品推向發達國家市場并獲得了成功。
7月12日,我國大型客機C919的主制造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在上海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航工業)、GE公司共同簽署了C919的航電核心處理、顯示、機載維護和飛行記錄系統合作意向書,此舉標志著我國大型客機供應商選擇工作基本完成。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大型客機項目研制,按照“主承制商—供應商”模式,中國商飛要求國外供應商與中國相關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合作研制大型客機所需要的產品,這既為中航工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機,也為GE、霍尼韋爾等跨國公司參與研制創造了十分開放的環境。
中國商飛公司總經理金壯龍7月12日稱,C919大型客機將在今年確定總體技術方案、制造總方案和客戶服務總方案,選定機體供應商、動力裝置供應商、系統設備供應商、材料及標準件供應商,年底通過有關部門轉入工程發展階段設計評審后,2011年進入工程發展階段,為實現2014年首飛、2016年交付打下堅實的基礎。
配套產業涉及12省市
中國商飛有關人士7月12日介紹說,目前,除正在進行合作意向書談判或方案建議書評審的內飾系統和航電系統中客艙系統、信息系統、客艙娛樂系統以及動力裝置中的發動機接口控制單元外,我國大型客機動力裝置、機載系統/設備供應商基本確定。
截至目前,我國大型客機相關配套產業基本形成了涉及上海、陜西、遼寧、黑龍江、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四川、江西、湖北、湖南等12個省市的產業布局,大型客機項目對我國航空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開始顯現。
事實上,各地方政府對于大飛機項目落戶當地,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以湖南為例,早在2007年5月,湖南省政府就與中航工業簽署了《關于共建長株潭航空城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投資35億元,共建長沙航空工業園,以承接大飛機項目,帶動航空工業在湖南的發展。該工業園項目占地1200畝,計劃分三期共15年時間建成。該工業園的一期工程已于日前破土動工,預計將于2010年年底投入使用。
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區總裁馬浩翔認為,能否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一家企業能否成為C919項目供應商的重要考量因素。因為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將保證供應商在當地的合資企業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各項工作。
據悉,我國大型客機的發動機總裝、主要航電系統、照明系統中的控制板組件的制造在上海進行;航電系統中的通信和導航系統、照明系統中的內部照明系統在四川制造;飛控系統、電源系統、起落架系統中的部分機輪剎車系統在陜西制造。
此外,大型客機的液壓系統、燃油系統、綜合監視系統、環控系統中的空氣管理系統、照明系統中的外部照明系統在江蘇制造;起落架系統及機輪、輪胎、剎車系統在湖南制造;防冰除雨系統、水廢水系統在湖北制造;防火系統在天津制造;輔助動力裝置系統在黑龍江制造。
中航工業捷足先登
7月15日,國產C919大型客機又一項重要設備——飛控系統合作意向書在西安簽署,中航工業和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承擔了該系統的研制任務。這是作為國產大型客機的主供應商的中航工業,在最近7天內確定的支持國產大型客機的第4項重要航電配套任務。而多數跨國公司則是通過與中航工業合資合作從而謀取大飛機供應商地位的,中航工業也將從這種合作中受益。
此前,7月8日,中航工業和美國羅克韋爾柯林斯公司與中國商飛簽訂C919大型客機綜合監視系統合作意向書;7月9日,中航起落架有限公司與利勃海爾合資公司成為C919起落架系統供應商;7月12日,中航工業集團、GE公司與中國商飛簽署了大客航電核心處理系統合作意向。
記者從中航工業公司了解到,作為C919大型客機的主要供應商,中航工業旗下已有多家企業入選C919項目供應商。在機體結構部分,中航工業有7家單位入圍,承擔了C919飛機大部分部件的制造。在系統設備部分,中航工業同樣有多家單位入圍供應商名單,與國際一流的跨國公司以合資、項目合作等方式,成為液壓、燃油、環控、電源、輔助動力裝置(APU)、飛控、航電、起落架等系統的供應。
中航工業總經理林左鳴7月12日稱,研制和發展大型客機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新時期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志性工程。積極參與國產大型客機研制,是中航工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記者從中國商飛公司了解到,在參與研制的國內企業中,除中航工業等國有企業外,只有三家民營企業參與了研制,分別是浙江西子聯合控股有限公司、江蘇彤明車燈有限公司、武漢航達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其中,浙江西子聯合控股有限公司承擔飛機的非氣密性艙門研制任務,江蘇彤明車燈有限公司則與美國古德里奇公司合作為大型客機提供外部照明系統,武漢航達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轉包生產的方式與美國卓達公司合作為大型客機提供水廢水系統。
據悉,隨著飛控系統供應商的敲定,大型客機的28家主要供應商選擇工作基本完成,而后將要進入總體設計方案工作期。
多家外企參與角逐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已有包括GE、霍尼韋爾、伊頓、羅克韋爾柯林斯等公司在內的13家國際航空制造企業,將與國內企業采取合資、合作等形式聯合提供動力裝置、機載系統/設備。
據悉,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7月12日與美國伊頓公司簽訂了成立合資企業合同,新合資公司將具備全面的燃油和液壓管路系統的設計和制造能力。
“截至目前,霍尼韋爾已有三大項目與中國商飛簽約。”7月20日,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媒體負責人徐迎兵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一是與中航工業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組建合資企業,為C919項目提供輔助動力系統,這個項目將落戶哈爾濱。二是7月9日與博云新材、長沙鑫航機輪剎車有限公司等組建合資公司,承擔C919機輪、剎車和剎車控制系統、輪胎項目。三是7月15日與中航工業簽訂了大型民用客機飛控電子系統項目。
另一家跨國巨頭GE公司在中國大飛機項目上更是頻頻出手,且斬獲頗豐。
記者了解到,GE公司去年11月即與中航工業簽署了建立航空電子合資公司的框架協議,中航工業副總經理張新國曾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合資公司的近期目標就是成為國產大飛機的電子技術及產品供應商,7月12日的簽約儀式無疑是雙方如愿以償的體現。
而在2009年12月21日,中航工業商用飛機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與CFM國際公司(由GE與法國賽峰集團各出資50%建立的大型客機發動機生產商)在北京簽訂了合作意向書,計劃合資建設飛機發動機總裝和試車的生產線,在國內共同裝配生產飛機發動機。
至此,GE一舉拿下了我國大型客機的發動機和航電系統的供應商。發動機和航電系統分別被稱為飛機的心臟和神經系統,它們是飛機最為核心的兩個系統,直接關系著飛機的先進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這兩個系統的價值量,在飛機的造價中占到了40%左右。
一位航空分析人士據此指出,GE在我國大型客機研制過程中,成為眾多供應商中的最大贏家,也是受惠最多的外資公司。“盡管GE在全球航電領域的市場份額位列美國霍尼韋爾、羅克韋爾柯林斯公司之后,排名僅為第四,但此次卻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與其具備豐富的項目運作經驗密不可分。”
這里的“經驗”就包括GE在中國推行的“反向創新”策略。“反向創新”是GE在發展中國家新近采用的市場策略,即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組建的合資公司,在拓展中國市場的同時,還將把其在中國摸索出的全新業務發展模式和技術創新推廣到全球。其核心是把新興市場的低成本商業模式,加以轉化并應用于發達國家市場。
GE中國公關傳播經理鐘路音7月21日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GE的“反向創新”最早應用于中國和印度的醫療領域。該公司在這兩個國家設計開發了全套的高利潤、低成本醫療設備,隨后將這些產品推向發達國家市場并獲得了成功。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堅強智能電網引領世界電網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