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床產業如何才能走出當前困境
我國鑄造企業數量比世界其他國家鑄造企業的總和還要多,但企業的平均產量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目前這種狀態正在漸漸改善,我國鑄造企業的平均規模正逐步增大。
今年上半年,我國鑄造機床行業產銷繼續保持增長,但與上年相比增速大幅回落。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機床工具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654.50億元,同比增長(下同)12.43%,增速較上年回落23.97個百分點;完成銷售產值3563.35億元,增長12.72%,回落23.68個百分點。
鑄造機床企業這種進二退一的現象,明顯地制約了我國的鑄造機床企業的發展。針對這種現狀,需要從以下方面改變現狀。1.加大研發方面投入。先從國外購買的高端機床熟悉操作之后,通過技術人員研究創新,制造出屬于我國的高端機床。2.集中共同技術、資金。金屬成形機床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為保證產品高精度,更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3.建立互聯網平臺的售后服務和技術解答。鑄造機床企業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和技術解答的互聯網平臺,能提供快速進行技術操作解答和維修服務。
我國的鑄造機床產業發展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制約性問題,尤其是與國外的鑄造機床產業相比,我國的鑄造機床產業在制造工藝水平上明顯落后,這使得其在核心運行部件的技術水平和運行速度、產品精度保持性以及機床的可靠性上有著明顯的不足。

目前,我國鑄造機床企業缺乏自主創新和基礎理論研究的意識與能力,這就制約了我國鑄造機床技術的發展,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深入研究用戶行業產品工藝的特點和要求,結合工藝特點開發出高水平加工設備,同時也要注重基礎理論工作的研究,這樣才能讓我國鑄造機床產業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好的發展
今年在制造行業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中國經濟的高紅利時代已經開始過去,2012年中國經濟轉型的重點在于制造業的轉型。
機床行業作為機械行業的工作母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更為明顯。一個現狀是,雖然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機床制造廠家,但缺少著名的跨國機床集團和世界級的“精、特、專”小巨人企業。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建設、重點工程所需的高檔床主要依賴進口,國產中檔數控系統市場國內占有率只有5%,而高檔床所需的數控系統95%來自境外,功能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僅為30%。
目前,國內機床制造企業總體上是大而不強,而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企業則是既不大也不強。因此,為推進"由大變強"目標的逐步實現,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在制定行業發展規劃時,經過內部細致的與討論,初步提出了三個標志性目標:第一,在向行業主要服務領域重點企業主導產品的典型零件加工裝備上有突破性進展。
第二,國產數控機床特別是中高檔數控機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明顯提高,國內中高檔數控機床應用數控系統和主要功能部件國產化率明顯提高。第三,少數幾種或更多機床工具產品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少數幾家或更多企業成為世界強勢企業。
特別是當下,中國制造業有著復雜的外部生態環境:競爭白熱化的一線市場;龐大的二、三線市場;日益上漲的人力成本;缺乏融資渠道;經營人才流向行政機關、外資跨國集團、壟斷行業高企;市場信用度低,交易成本高等。在這樣的外部生態下,企業求生不易。特別是機床行業,人才、技術都需要長期的積淀。現在又是一個講求速度的時代,如果企業缺乏加速度,或許只能成為追隨者。

但行業本身的特性又需要企業能“靜”下來,心無旁騖。且不論國際市場,在我國龐大的二、三線市場,也絕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不論質量、創新能力、品牌競爭力,只需要低價沖擊市場;不考慮品牌戰略、發展戰略,浮躁的、一味求快的心理不屬于那些具有抱負和理想的企業家,畢竟沒有穩健與持久的發展戰略,成就不了中國創造。
結合機床企業來看,我國機床企業已經有一批走出去的企業,比如沈陽機床、秦川機床、上海機床、星火機床等等,但走出去并不等于獲得了國際一流的制造水平或水準,如何經營,如何嫁接才是考量的重點。
但不可否認,這些行業排頭兵企業不愿意留戀低端市場,不甘于屈就食物鏈的最下端。“取法其上,乎得其中”。若想在大江里面流得更好,首先要在大海里流得更好,若想引領中國市場,必須瞄準世界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讓中國品牌先走出去與狼共舞,才能真正煉就強大競爭力的觀點。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