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如何走出“突圍”之路
近日,在中國先進制造者聯盟、合眾資源·3A顧問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企業管理高峰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管理大師與實踐企業,圍繞“中國制造突圍之路”主題,共同探討制造業管理提升大計。專家認為,中國制造的出路就是追求高品質,擁抱互聯網。
為品質付費人群遞增
中國制造業為何要轉型升級?與會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市場環境發生了新變化。過去中國制造最擅長的事情是把成本降低,現在大家發現僅僅降低成本也已經做不下去了。2015年,社會零售總額和人均收入在不斷增長,中產階級人數日益擴大,消費能力不斷提升。也就是說,愿意為產品品質、為閑暇時間、為與眾不同付錢的人群都在不斷增加。
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制造成本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對此,合眾資源董事長劉承元認為,這可能存在誤讀。由于管理粗放,我們的生產效率是德美日的三分之一以下。只要通過提高效率,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依然明顯。面對國內外新形勢和新挑戰,中國企業要實現快速升級,就必須沉下心來,做精做細管理。
做精做細中國制造
在萬物互聯的今天,世界范圍內舊的制造業競爭秩序正在被打破,新的競爭方式正在重構之中。對中國制造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劉承元認為,在“中國制造2025”出臺之前,中國大制造戰略就已經在大高鐵、大航天、大能源、大鋼鐵、大汽車、大飛機等多個領域扎實前行。中國制造的出路就是追求高品質,擁抱互聯網。
中國要由制造大國走向具有工業4.0水準的制造強國,還需要逐步實現生產和工廠自動化、生產和管理智能化、工廠和市場的互聯互通三方面的跨越。可喜的是,3D打印設備等新技術有可能令中國制造實現彎道超車。
在萬物互聯互通方面,中國制造和德、日、美等國基本上在同一起跑線上。考慮到中國工廠和市場的巨大規模,中國制造完全有可能快速趕上甚至超越德、日、美。
管理水平提升將促進中國制造崛起
升級中國制造的關鍵因素,第一是突破技術瓶頸,第二是提升管理水平,而管理技術提升和持續的精益化改善將促進中國制造全面崛起。
與會專家談到,現實中,除資金、技術、勞動、知識密集型企業之外,還有一類企業屬于管理密集型,比如汽車、辦公自動化設備(復印機、打印機等)以及精密裝備等制造業。在日本經濟整體蕭條時,唯有這幾個行業繼續在全球獨領風騷。
凱信機械公司董事長賈克勤作為企業代表就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水平分享經驗。該企業推行精益生產6年多,通過優化產品設計,改良制造工藝和過程管控,全面提升了造紙設備的功能及其可靠性。經過10多年的管理和技術累積,終于將成套造紙設備賣給最為挑剔的英國老牌造紙企業。
培養執著的工業精神
忘掉物美價廉,追求優質優價,這應該成為中國制造的新標桿。為此,管理專家肖智軍認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必須進行制造文化升級、長期培養工業精神,克服賺快錢心態,中國制造升級才能取得成功。
他舉例談到,一家日本生產復印機碳粉的工廠,在十多年前就覺察到未來市場一定是多品種小批量態勢,這就必須大幅度縮短整個車間、整個工廠品種換型時間。于是他們制定了一個十年規劃,并安裝了一個百米改善墻,第一年發現了什么問題,第二年又發現了什么問題,或者在去年基礎上又做了什么事情,都在墻上寫明。中國企業如果沒有這樣的“雕刻”精神,很難追趕上。
德國、日本制造有口皆碑。表面看,德國人固執,日本人刻板,他們不善于變通,其實正是這種執著于信念、規則和秩序的性格,形成了國家強大的軟實力。所謂工業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對科學規律的尊崇,對規則、制度、標準、流程的執著堅守,這正是中國企業需要著力培養的執念。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