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軍事裝備:國防工業迎來“四新時代”(圖)
2006珠海航展,眾多國產武器裝備“閃亮登場”
述中國國防工業迎來“四新時代”
從11月31日到12月5日,第六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舉行。與以往歷屆航展不一樣的是,“中國制造”的各種武器裝備成為最為耀眼的“明星”,標志著中國國防工業在2006年再上一個臺階。
“精確制導時代”
在本屆航展上,最讓軍事專家和軍事迷們驚喜的,莫過于“雷霆—2”激光制導炸彈、“雷石—6”制導滑翔炸彈、P12戰術導彈系統、FT-1和FT-3精確制導炸彈等由中國自主研制的一批精確制導武器系統了。海內外輿論一致認為,這些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武器系統已經邁入精確制導時代。“雷霆—2”激光制導炸彈研制單位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的有關專家認為,這些經過改裝的精確制導武器,造價相對低廉,命中精度卻能得到極大提高,將成為我國未來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新動力時代”
“作為我國第一臺自行研制的大推力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太行’發動機的研制成功,將給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張恩和這樣向《國際先驅導報》介紹“太行”發動機的研制意義。“太行”發動機的設計定型,是我國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邁出的重大一步,標志著我國在自主研制航空發動機上實現了“三大跨越”:從中等推力發動機到大推力發動機的跨越,從渦噴發動機到渦扇發動機的跨越,從第二代發動機到第三代發動機的跨越。
“新概念武器時代”
“暗劍”無人戰斗機、“天翼3”無人機、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XG—2概念無人船……此次航展上展出的一系列新型無人武器平臺為代表的新概念武器,帶給人們的除了驚喜,還有啟迪。據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次展出的新型無人機概念方案具有很強的創新性、高效性、時代性和探索性。“暗劍”無人戰斗機具有超音速、超高機動性能和低可探測性,主要用于未來對空作戰;“天翼3”無人機是近程偵察無人機系統,戰時用于執行戰術偵察與監視任務,獲得的偵察情報實時傳輸到地面測繪站,為部隊快速機動作戰提供情報保障;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是提供一種實用、有效的無人偵察機系統,用于對周邊地區的情報偵察任務,為部隊準確及時地了解戰場態勢提供支持。“與傳統武器相比,這些新概念武器高科技含量大、技術難度高,一旦技術上取得突破,可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發揮巨大作戰效能。”參與XG—2概念無人船研制的新光公司科研人員充滿自信地說。
“裝備透明時代”
在本屆航展上,中國國防工業的開放和透明程度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一大批過去被認為需要保密的武器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種透明度的增加,也表明了中國對自己武器裝備的信心,同時也是拓展國際市場的需要。”“獵鷹”高級教練機的研制生產廠家洪都飛機集團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正如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副秘書長滕建群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的,“伴隨中國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國防工業正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的計劃模式走向市場,即將結束的2006年見證了這種根本性轉變。”
策引進軍工技術須“軟硬兼施”
除了引進“硬設備”,中國國防工業還應當引進費用管理等“軟設備”,提高軍費的使用效率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全曉書、申水報道
中國國防工業發展的絕對速度很快,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多大差距?未來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方向何在?就此,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副秘書長滕建群、中國國防大學教授、軍事科技與裝備專家李大光和中國社科院軍控中心研究員洪源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中國軍備威脅論”毫無根據
《國際先驅導報》:2006年中國國防工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同時也吸引了一些國家的“過分關注”。滕建群:2006年隨中國國防工業發展透明化,少數國家卻趁勢散布“中國軍備威脅論”。這完全是不符合中國國防工業發展實際,不負責任的言行。中國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軍工的發展,但我們國家軍費有限,而且執行防御戰略,強調和周邊國家和諧共存。洪源:我想強調兩個事實,中國很多“先進”的武器還是外購的,是其他國家的二三四流裝備;中國幅員遼闊,需要一定程度的先進武器保護自己安全,但從人均軍費開支來看,中國少得“可憐”。
還處在“發展中國家水平”
《國際先驅導報》:那么中國的國防工業與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差距是擴大還是縮小了?李大光:首先,要認識到差距絕不是一點半點。在距離上,有些方面拉大了,有些方面縮小了,不過整體上中國開始跟上世界先進的軍備前沿思想。滕建群:與世界發達國家比,中國國防工業還處在“發展中國家水平”。我們國家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特別是在關鍵技術上自主創新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相對較低。軍事領域歷來是對新技術十分敏感的領域,中國現有技術水平制約著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這就決定了中國國防工業不是為與其他國家展開全面軍備競爭而準備的,而是滿足國防需要。
堅持核心裝備的自主創新
《國際先驅導報》:中國未來如何繼續緊跟世界腳步?滕建群:看今天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不能不看此前20多年內國防工業所走過的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從建國后到上世紀80年代左右,隨著國家戰略重心由過去“早打、大打、打核戰爭”準備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軌道上來,國防工業隨之轉型。從產品上看,部分軍工企業轉產民品。第二時期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國家調整軍工企業結構和經營模式,由過去的封閉轉向開放,部分軍工企業甚至上市經營。因此,未來中國國防工業發展仍將繼續秉承的基本思路:一是堅持核心性武器裝備的自主創新;二是引進一定數量的武器裝備,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三是與有關國家進行合作研究與生產。洪源:我認為首先要靠自己,增加投入,培養和留住科研人員;其次,要加強引進海外先進技術設備,尤其是先進的工業制造設備。還有一點很重要,除了設備,我們還必須抓緊引進海外先進的軍備工業管理思想,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尤其是費用管理的經驗。很多國家軍費的有效性很高,研發項目都經過審慎的論證和嚴謹的項目實施,并能嚴格地做到專款專用,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李大光:我認為還是要加強科技建軍,有所為有所不為,根據自己的實力和需求發展軍備工業,對國家安全有重要作用的就抓緊發展,而不是去爭取“全面趕超”。未來我國的軍備工業應著重在維護我國領土完整,空間、信息安全這幾方面有所突破。
卜“機械軍工”將轉變為“數字軍工”
中國國防工業將繼續適應時代需要,把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作為建設的重點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全曉書報道。
滕建群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當今世界正經歷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軍事變革。中國國防工業也在適應時代需要,把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作為建設的重點。“信息化是軍工制造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的軍工制造業正在由傳統的‘機械軍工’轉向以集成化、信息化、網絡化為特征的‘數字化軍工’轉變。我們正在實施軍工企業數字化重點示范應用工程,建立數字化基礎體系,采用數字化技術改選傳統工藝裝備,加強軍工數字化隊伍和服務體系建設。”他說。“只有建立起結構優化、布局合理、資源共享和運行高效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才能為21世紀的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滕建群說。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