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創新:中國模具企業必備之經營戰略
什麼是管理創新
管理創新是企業創新的三大支柱之一。按照保羅•羅默(Paul Romer)的思想,管理創新是在創造和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新的環境,推動生產要素在質和量上發生新的變化和新的綜合過程。
具體地說,管理創新是基於重大環境(條件)變化,管理主體選擇和采取的使組織(企業)更具適應性或有效性的新的管理觀念、管理體制、管理機制,以及方式、方法和手段。
模具企業實現管理創新的前提
1.追求可持續成長
在產品、技術、知識等創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長的可持續性已成為模具企業所面臨的一個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課題。
企業是一個人造系統,其內部系統是可以改造的,這是企業能夠實現可持續成長的客觀條件。堅持可持續成長管理觀,在管理中要注重整體優化,講求系統管理,實行企業系統整體功能優化;注重依靠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優勢;注重夯實基礎管理,講求管理精細化、科學化、程序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注重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充分發揮其能動作用。
2.提升企業運營能力 實現“敏捷管理”
提升企業運營能力,就要使企業的生產、營銷、組織、管理等方面都“敏捷”起來,使企業成為全新的“敏捷性”經營實體,實現“敏捷管理”。
企業要適應超倍速的競爭,須在以下層面具備敏捷性特點:
① 在生產方面,有依照顧客定單、任意批量制造產品和提高服務的能力;
② 在營銷上,有以顧客價值為中心、豐富顧客價值、生產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組合的特點;
③ 在組織方面,能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與生產經營過程相關的資源,通過與供應商和顧客的互動合作,創造和發揮資源杠桿的競爭優勢;
④在管理上,改變強調指揮和控制,轉換到領導、激勵、支持和信任上來。
表 中國模具企業普遍存在的管理問題
3.轉變企業間的合作模式
模具企業不僅只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還必須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與技術專長恰當地同其他各種有利的競爭資源結合起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在模具企業的生存原則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包容。因此,模具企業需要轉變與其他企業或組織的合作模式。
企業之間互利合作的模式包括:
① 供應鏈式,特指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企業的增值鏈中,供應過程所占成本較高,因此供應鏈的動態互聯至關重要;
② 戰略網絡型,指企業通過建立與供應商、經銷商以及最終用戶的價值鏈形成一種戰略網絡。此時的競爭亦變為戰略網絡間的競爭;
③ 協作聯營型,表現為企業通過有選擇的與競爭對手,以及與供應商或其他經營團體形成聯營組織,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創造更多的價值;
④ 虛擬組織型,是利用信息技術把各種資源、能力和思想動態地連接起來,成為一種有機的企業網絡組織,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創造價值。
4.提升員工的知識和技能
企業的知識被認為是和人力、資金等并列的資源,并將逐漸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提升員工的知識和技能是獲取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企業的價值更取決於無形資產(知識),國外機構的研究表明,在企業的市場價值中,已有6/7都取決於“知識”資產。管理這些資產中最難的當屬怎樣對待員工的思想和知識。
5.從績效考核轉向全面績效管理
傳統的績效考核具有致命的軟肋,表現在:從目標到績效結果的形成過程缺乏控制;不是封閉的,沒有績效改善的組織手段作為保證,并且在推行績效考核時可能會遇到反對。
全面績效管理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把績效管理與公司戰略聯系起來,變靜態考核為動態管理。主要包括目標管理、關鍵績效指標(KPI)、360度打分、平衡計分卡和EVA價值管理等。
6.利用信息技術改變企業運作方式
通過信息整合能夠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集中、統一和有效配置;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如“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和“客戶關系管理”等,企業能夠跨越內部資源界限,實現對整個供應鏈資源的有效組織和管理。
7.超越“顧客導向觀念”
企業必須意識到,自己所面對的,更重要的是未來的市場和挑戰。要提高企業的預見性,搶占產業先機,僅著眼於顧客導向已經不夠。因此,企業必須具有超越“顧客導向”的競爭新思維。以微軟、英特爾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業,近十幾年來已放棄了“顧客導向”,采用以產品為中心的經營戰略,這種成功經驗同樣適用於模具企業。
8.由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轉向注重履行社會責任
良好的社會責任策略和實踐在幫助企業獲取商業利益的同時,還可改善風險管理、提高企業聲譽。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選擇商家時會考慮其道德表現,商業行為符合道德標準已成頭等大事。在目前的商業環境下,已經不是“是否應該”實施社會責任政策的問題,而是如何有效實施,大多數商業發展計劃都要進行道德評估和環境影響分析。
適合模具企業的管理創新模式
1.CIMS—世界一流制造企業的標志
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 stem)即電腦集成制造系統。與其說CIMS是先進制造技術,不如說它是信息化的生產管理方法。
實施CIMS的目標是以顧客為核心,在T(交貨期)、Q(產品質量)、C(成本)和S(服務)等方面全面達到用戶要求,以真正贏得市場。CIMS正成為一流制造企業的主要標志。
2.精益生產—全新的生產方式
精益生產的主要特色在於不斷迅速地開發設計出高質量低成本的新產品投入市場。
它十分注重技術、管理和人力的集成和有效使用,強調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只有通過企業管理的革新和組織結構重組及人員素質提高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并行工程組織產品的開發、生產和營銷,從而適應於如今的小批量多品種市場需求特點。
3.AM/AbM—追求企業整體效益最優化
作業管理(Activity Management/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將全面質量管理(TQM)貫穿整個作業流程,講求適時供應,實現產品庫存“零存貨”,產品質量“零缺陷”,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增值作業的效率,使企業整體效益最優化。據調查,英國有39%的企業應用AM,美國企業的應用率為30%,日本約為45%。中國也有企業開始應用,且效果顯著。
4.7S—剛柔并濟式管理
美國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Mekinsey)提出的企業成功管理的7S模式,正日益被產業界所采納。
麥肯錫 7S管理模式
戰略(strategy)、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是企業管理成功的“硬件”;作風(style)、人員(staff)、技能(skills)和共同的價值觀(shared values)則是企業經營管理成功的“軟件”。20世紀80年代初,哈佛大學Michmel Portar提出了行業分析模型,戰略規劃問題引起全球企業的注意,企業充分認識到“管理不只是把事情辦對,更重要的是辦對該辦的事?!?/p>
建立能夠執行戰略和計劃的組織結構,制定各種制度,是保證戰略實施的必要措施。然而,僅有“硬件”是遠遠不夠的,如今的企業管理中,更重要的是“軟件”,公司應有獨特的積極向上的良好作風,更應充分重視人才的價值、個性和自我實現。
5.定制市場營銷—根據顧客需要“量體裁衣”
定制市場營銷(customized marketing)是20世紀90年代營銷的最新領域。由於現代制造的信息技術的長足發展,生產廠商能夠根據顧客的個性需要“量體裁衣”,柔性生產技術正在實現根據顧客的差異來設計和生產“唯你適合”的產品。
企業通過電腦與挑選出來的顧客群建立聯系,并基於此組建“虛擬公司”展開生產和服務,此舉亦利於降低管理成本。
6.CIS—提升企業形象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業識別系統,意譯企業形象戰略。它要求企業從深層的靈魂塑造、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到企業外在形象的整合等進行徹底的“洗心革面”,它是在“理念與價值倒向、傳統與發展、決策與經營哲學、規模與設備投入、人力與技術儲備、產品與市場拓展、服務質量的保證、公益與社會責任”等各個層次上展開的全方位的變革。
7.企業再造—管理模式的整合
企業再造是徹底擯棄多年來形成的企業組織模式和工作方式,針對信息社會的特征、顧客需要、市場競爭的格局變化,重新設計企業經營、管理和運營方式,并極力強調兩類對事業來說最重要的人:員工與主顧。
從研究作業分工開始整合作業流程,立足於顧客服務,運用信息技術建立最能發揮人的價值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
管理創新須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
西方企業管理理論中的X理論、Y理論、超Y理論、Z理論的出現和形成,給企業的意識形態構筑了基本框架,是當代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理論的新發展。
企業的發展必須要重視人的作用、人的需要,這就要求管理者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管理。“以人為本”的管理核心是尊重人、激發人的熱情,其著眼點在於滿足人的合理需要,從而進一步調動人的積極性。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講,企業的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高級形態,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形式。
“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建立一種企業內部的和諧關系,尊重、理解、愛護員工,與之進行雙向溝通并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培訓,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融洽、互相間的服務關系。
總之,“以人為本”就是用企業文化激勵企業及員工奮進,引導企業積極進取和不斷創新。
本文作者:深圳市模具技術學會專家委員羅百輝先生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