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江興:智慧城市的核心挑戰來自管理體
“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多個城市應對金融危機時代、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同時,也被寄予解決當前眾多城市病的期待。
有報告指出,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一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實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將能增加城市的發展紅利2.5到3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實現4倍左右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且引領未來世界城市發展的方向。
作為6個4G規模試驗網城市之一,今年6月,杭州率先啟動“4G全城體驗”活動,成為全國首個向公眾全面開放4G網絡的城市。
今年7月19日,第一屆中國智慧城市高峰論壇上,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介紹,未來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在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部分別開展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將從智慧城市、智慧城鎮、智慧城區3個層面分別選擇若干個典型城市作為試點示范,實現智慧城市(鎮)建設全面提速。每年選擇總計約15個城市、城區、城鎮作為創建試點。
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車聯網、集成電路、信息服務……“智慧城市”容納著龐大的產業鏈,其間也孕育著巨大的新興產業機遇。
11月3日,在浦江創新論壇期間,記者就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利益壁壘等問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長鄔江興。
記者:目前全國各地的建設智慧城市熱潮中,存在什么問題?我注意到你曾經說過,建設智慧城市難點不在技術,而在利益壁壘,該如何理解?
鄔江興:壁壘和中國的運行體制有關,政府各個部門都有大量信息,但這些信息都被政府的各個部門所擁有,所謂智慧就是把這些信息最大程度地融合起來,才能有智慧。
單個的交通信息,可能會導致安全信息的修訂,燃氣的供應可能需要我們調整能源配給的狀況。所以數據都是相互關聯的,如果你把它隔開,合起來的意義就沒有了。
一個數據描述一件具體的事,但是若干個描述綜合以后就會產生新的知識,所以只有在數據融合過程中才能創造具體的知識,有知識才能談智慧,所以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這些數據綜合起來使用。
智慧城市的核心不是技術的挑戰,是針對我們現在管理體制的挑戰,或者叫社會管理、政府治理體制的挑戰。
這么多年,大家也認識到這些是問題,也在改進。
推進這些數據融合意味著權利和責任的重新洗牌,也就是說你不把相應的生產關系調整過來,僅僅把數據融合,是會產生很多問題的。比如說有些數據是秘密數據,比如,交通數據沒什么問題,公開的,如果和公共安全捆綁起來,這就是秘密。我們現在層級化管理體系不適用于扁平化的數據傳輸和處理,這是根本矛盾信息傳遞處理的扁平化和社會治理架構的層級化之間的矛盾。
記者:那要如何解決城市間的信息孤島問題?比如,長三角城市之間的智慧對接應該如何進行?
鄔江興:逐步推進。先在城市內部推進,再在城市之間推進。首先,把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數據用云計算和云存儲先集中起來,創造一個能夠就近使用的物理環境,大家擺在一起,在這個扇區是交通局,那個扇區是地震局,那個扇區是自來水公司的,各自是各自的扇區,虛擬存儲,有各自的數據庫。各級政府以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為由,先把交通的能公開的先公開,先拿出來,一步一步,把有限開放的信息通過云平臺開放。
這還要求我們解決數據安全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安全問題。有些數據不能公開或只能在一個程度上公開,這就是云計算中的云安全問題,是個技術的問題,怎么保證這些數據放在那,不讓不應該看的人、不應該使用的設備使用。
云安全包括信息本身的安全,也包括管理的安全、管理的權限。智慧城市的推動中,一旦有限的信息公開會帶來城市管理的飛躍發展,好處明顯但改造不容易。
現在是技術創新走在前面,而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體制還沒有跟上。
記者:智慧城市需要不需要地方特色?信息安全的壓力是否很大?
鄔江興:肯定有地方特色的,是需要保護的,怎么在一個共享平臺上,能保護地方特色,這又給云計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謂的地方特色,比如各地政府有它的制度,這個高速路不收費那個收費,另外各地發展速度不平衡,東西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表現,也要在共享中把不均勻性體現出來,目前我們的架構還有缺陷,技術上我們還需要改進。
記者:智慧城市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其市場化運作該如何進行?對于小企業或者民營企業,這是個很好的進入機會嗎?
鄔江興:當然是機遇,政府把信息都釋放出來,基于這些信息的增值服務,對企業來說有很多機遇,許多中小型企業可以發布它的一些服務,比如,你今天出行,交通助理給你安排好行程表。數據公開了,在數據中尋找商機就是你的本事。
如果數據開放程度不加歧視的話,就不存在民企和國企的差別,這不像傳統產業,因為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它以前也拿不到這些數據,只是可能說國有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強一些。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